短肢领航鲸

Globicephala macrorhynchus   Gray
   

  574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短肢领航鲸是海豚科中最大的种类之一,在西北太平洋的最大雄性达7.3m,最大的成年雌性5.2 m。性二型明显,成年雄性明显大于雌性(Kasuya,1986)。头部有大的球状的额隆,喙不明显。头的形状因年龄及性别而显著不同,在雄性成体变得更呈球形,可突出于吻突部之上。镰刀形的背鳍低,位于体的前1/3处,基部很长(也随年龄及性别而异)。鳍肢长而呈镰刀状,其长为体全长的16%~22%。体背面黑色至
暗褐灰色,背鳍后有灰色的鞍斑,背上部有1对大致平行的浅色带斑,有时浅色带斑止于每侧眼的上方,状似浅色的纹或泪珠状斑。体腹面有胸部的浅灰色锚状斑以及腹中央斑和生殖斑。
头骨宽而背腹略缩短。吻突宽,吻突长相对略短于脑盒。吻突背面的前颌骨宽显著扩大,完全覆盖上颌骨,或仅在每侧稍露出上颌骨的边缘。在每个齿列的前部,通常有7~9枚短而尖的齿。短肢领航鲸的外形与长肢领航鲸 Globicephala melas 十分相似,它与后者的区别主要在头骨的形态特征上。与长肢领航鲸的头骨比较,短肢领航鲸的头骨较短而宽。另外,长肢领航鲸的前颌骨未完全覆盖上颌骨,每侧露出约1 cm宽的上颌
骨边缘;每个齿列通常有9~12枚齿。

椎式:C7,Tll,L12~14,Ca28~29=58~59.
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短肢领航鲸是大型鲸类,具有球状的头,急剧向上斜的口线,喙极短或不存在。背鳍低而镰刀形,位于头后约1/3体长处,其基部很长。鳍肢长而呈镰刀状,占体长的16%~22%。背鳍前缘增厚;尾柄加深且具有肛后脊。

生物学

短肢领航鲸栖息在各大洋的暖温带和热带,通常在北纬50°以南和南
纬40°以北的水域,在近岸海域和大洋都有分布。它们常与其他鲸类合群,如瓶鼻海豚、太平洋斑纹海豚Lagenorhynchus obliquidens、里氏海豚及抹香鲸。短肢领航鲸群的大小变化很大,在西北太平洋看到的群自5~50头,平均20.6头(Kasuya and Marsh,1984)。在其他海域有达250头的大群。不同海域中短肢领航鲸的生长、生殖情况不完全相同。日本沿岸太平洋的短肢领航鲸雌性的平均性成熟年龄为9龄,雄性为17龄;年龄最大的雌性为65龄,雄性为45龄。妊娠期约15~16个月,多数在7~8月产仔,新生仔鲸平均体长1.39 m(Kasuya and Matsui,1984;Kasuya and Marsh,1984)。
短肢领航鲸主要食乌贼类,它们的牙齿像其他食乌贼鲸类一样地退化。它们也摄食一些鱼类。
西大西洋的领航鲸曾被麻疹病毒(morbillivirus)感染。大多数个体具有对此病毒的免疫力,迄今没有大规模发病,但它们可能是把麻疹病毒传给其他海豚类的载体。常见的寄生物为鲸虱类的海豚等鲸虱Isocyamus delphinii、绦虫类的海豚叶槽绦虫Phyllobothrium delphini 和线虫类的简单异尖线虫Anisakis simplex。
染色体组2n=44,32条常染色体为中着丝粒染色体和亚中着丝粒染色体,10条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。性染色体中x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,Y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(Hsu et al.,1977)。
短肢领航鲸是最常发生集体搁浅的鲸类之一。搁浅的领航鲸通常是患病的。少数情况下,也有搁浅的领航鲸查不出病变的。对健康个体集体搁浅的原因有多种假说,如磁感觉系统异常使导航错误而导致搁浅;由于其社会性行为导致搁浅,即如果1头患病的领航鲸搁浅了,该群其他成员随之搁浅。
历史上有直接捕猎领航鲸的渔业。日本的驱赶渔业和梭镖渔业猎捕短肢领航鲸已有数百年的历史,至今仍在继续。1997年,日本捕猎了374头短肢领航鲸。有一些短肢领航鲸被刺网渔业兼捕,这种捕杀对其种群的影响不详。


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
东海:台湾东岸海区(宜兰),南海:海南(西沙群岛永乐礁)。